Dual LiDAR-Based Traffic Movement Count Estimation at a Signalized Intersection: Deployment, Data Collection,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作者:Saswat Priyadarshi Nayak et.al.

论文链接:http://arxiv.org/abs/2507.13073

发布日期:2025-07-17

解读时间:2025-07-19 19:20:55

论文摘要

Traffic Movement Count (TMC) at intersections is crucial for optimizing signal timings, assessing the performance of existing traffic control measures, and proposing efficient lane configurations to minimize delays, reduce congestion, and promote safety. Traditionally, methods such as manual counting, loop detectors, pneumatic road tubes, and camera-based recognition have been used for TMC estimation. Although generally reliable, camera-based TMC estimation is prone to inaccuracies under poor lighting conditions during harsh weather and nighttime. In contrast,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 (LiDAR) technology is gaining popularity in recent times due to reduced costs and its expanding use in 3D object detection, tracking,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uthors' endeavor to develop, deploy and evaluate a dual-LiDAR system at an intersection in the city of Rialto, California, for TMC estimation. The 3D bounding box detections from the two LiDARs are used to classify vehicle counts based on traffic directions, vehicle movements, and vehicle classes. This work discusses the estimated TMC results and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observed trends and irregularities. Potential improvements are also discussed that could enhance not only TMC estimation, but also trajectory forecasting and intent prediction at intersections.

AI解读

好的,我将按照您的要求,详细分析这篇论文,重点关注其方法和技术细节,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

1. 核心方法与创新点

* 核心方法论: 这篇论文的核心是利用双 LiDAR 系统,结合深度学习算法(PointPillars)进行交通流量统计(Traffic Movement Count - TMC)。具体来说,就是将两个 LiDAR 传感器收集到的点云数据,通过 PointPillars 模型识别出车辆,并利用这些车辆的位置信息,统计在交叉路口的各个方向和各个类型的车辆数量。

* 主要创新点:
* 双 LiDAR 系统部署: 传统的 LiDAR 应用可能只用单个传感器,这篇文章创新地采用了双 LiDAR 系统,并将它们部署在交叉路口的对角,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传感器的覆盖范围,克服了单 LiDAR 视野有限的问题。这允许更全面、更准确地检测和追踪通过交叉路口的车辆。
* 结合 PointPillars 算法: PointPillars 是一种高效的 3D 物体检测算法,特别适合处理 LiDAR 点云数据。将其用于车辆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出车辆的位置、尺寸和方向。
* 区域划分的 TMC 估计: 文章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划分的 TMC 估计方法。通过在交叉路口的关键区域(入口和出口)预先定义好检测区域,当车辆进入或离开这些区域时,系统就会进行计数。这种方法简单有效,能够根据车辆的行驶轨迹来判断其行驶方向和类型。
* 车辆类型细分: 与一些只统计车辆总数的系统不同,这篇文章还尝试对车辆类型进行细分,例如轿车、SUV、卡车等,这有助于更深入地了解交通流量的构成。

2. 算法细节与流程

算法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1. LiDAR 数据采集:

* 使用两个 Ouster OS1-128 LiDAR 传感器,分别安装在交叉路口西北角和东南角。
* LiDAR 传感器以一定的频率(例如 10Hz)扫描周围环境,生成 3D 点云数据。
* 点云数据包含了大量的三维坐标信息,反映了周围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2. 车辆检测(PointPillars):

* 将 LiDAR 采集到的点云数据输入到 PointPillars 模型中。
* PointPillars 模型将点云数据划分为垂直的柱状体(Pillars),然后提取每个柱状体的特征。
* 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对特征进行处理,预测每个柱状体是否包含车辆,并给出车辆的 3D 边界框(Bounding Box)。
* 3D 边界框包含了车辆的位置(x, y, z)、尺寸(长、宽、高)和方向角等信息。
3. 交通流量统计(TMC):

* 在交叉路口的入口和出口处,预先定义好若干个检测区域(Traffic Zones)。
* 对于每一帧检测到的车辆,判断其中心点是否位于某个检测区域内。
* 如果车辆中心点位于某个检测区域内,则认为该车辆通过了该区域,并进行计数。
* 根据车辆通过的区域和行驶方向,判断其行驶方向和类型(例如左转、右转、直行等)。
* 对统计数据进行后处理,例如去除重复计数、平滑数据等,得到最终的交通流量统计结果。

算法的技术优势和创新之处:

* 高效性: PointPillars 算法速度快,能够实时处理 LiDAR 数据,满足交通流量统计的实时性要求。
* 准确性: 双 LiDAR 系统和 PointPillars 算法相结合,能够准确地检测到车辆的位置和尺寸,提高交通流量统计的准确性。
* 鲁棒性: LiDAR 传感器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能够在夜晚和恶劣天气下正常工作,保证交通流量统计的鲁棒性。
* 可扩展性: 算法可以扩展到更复杂的交叉路口,也可以与其他传感器(例如摄像头、雷达)相结合,进一步提高交通流量统计的性能。

3. 详细解读论文第三部分

论文第三部分 (Dual-LiDAR Deployment) 主要讲述了双 LiDAR 系统的具体部署方案。下面我来详细解读:

* 单 LiDAR 覆盖范围的不足: 作者首先说明了为什么需要使用双 LiDAR 系统。最初只在交叉路口的东北角安装了一个 LiDAR,但是实验发现,单个 LiDAR 无法覆盖整个交叉路口,尤其是在交叉路口对角区域的车辆,很难被检测到(如图 1 所示)。

* 部署方案的选择: 作者考虑了多种部署方案,最终选择了在西北角和东南角分别安装一个 LiDAR。原因如下:
* 扩大覆盖范围: 这种部署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覆盖整个交叉路口,减少盲区。
* 避免距离过长: 如果将 LiDAR 安装在东北角和西南角,那么 LiDAR 与交通控制柜(存放计算设备)之间的以太网连接线会非常长(约 500 英尺),超过了 IEEE 标准规定的最大长度(328 英尺),导致数据传输不稳定。将 LiDAR 安装在西北角和东南角,可以缩短以太网连接线的长度,保证数据传输的稳定性。

* 具体安装细节:
* 选择了 Ouster OS1-128 型号的 LiDAR,这种 LiDAR 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较远的探测距离。
* 将 LiDAR 安装在 15 英尺 4 英寸的高度,以避免遮挡。
* 使用了 CAT 5E 以太网线缆,连接 LiDAR 和交通控制柜中的计算机设备。
* 使用了 PoE 供电器,通过以太网线缆为 LiDAR 供电,同时传输数据。
* 使用了 Ouster 官方的可视化软件,检查 LiDAR 数据的质量。

第三部分虽然没有复杂的数学公式推导,但它对于理解整个系统的部署和性能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 LiDAR 型号、安装位置和连接方式,都会直接影响到 LiDAR 数据的质量和系统的稳定性。

4. 实现细节与注意事项

* LiDAR 选型: 选择合适的 LiDAR 型号是至关重要的。需要考虑 LiDAR 的分辨率、探测距离、视场角、精度、帧率等因素。一般来说,分辨率越高、探测距离越远、视场角越大的 LiDAR,性能越好,但价格也越高。
* 数据同步: 由于使用了双 LiDAR 系统,因此需要对两个 LiDAR 的数据进行同步。数据同步的目的是将两个 LiDAR 采集到的数据统一到同一个时间坐标系下,从而保证后续算法的准确性。常见的数据同步方法包括硬件同步和软件同步。
* 坐标系转换: LiDAR 采集到的数据是在 LiDAR 自身的坐标系下表示的。为了方便后续算法的处理,需要将 LiDAR 坐标系下的数据转换到世界坐标系下。坐标系转换需要用到 LiDAR 的外参(位置和姿态)。
* 参数调优: PointPillars 算法有很多参数需要调整,例如柱状体的大小、卷积神经网络的结构、损失函数的权重等。参数调优的目的是使 PointPillars 算法在特定的场景下达到最佳的性能。
* 区域划分: 检测区域的划分需要根据实际的交通情况进行调整。检测区域的大小和位置都会影响到交通流量统计的准确性。
* 后处理: 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后处理,例如去除重复计数、平滑数据等。重复计数可能是由于车辆在检测区域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的。平滑数据可以减少噪声的影响。

总而言之,这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 LiDAR 系统和深度学习算法的交通流量统计方法,具有高效、准确、鲁棒和可扩展等优点。通过优化部署方案、算法参数和后处理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交通流量统计的性能,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返回论文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