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SW: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network with sliding windows for visual-assisted map navigation

作者:Cheng Liu et.al.

论文链接:http://arxiv.org/abs/2507.12744

发布日期:2025-07-17

解读时间:2025-07-19 19:01:05

论文摘要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ightweight visual neural network architectures, traditional high-performance vision model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ompression, greatly improving their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and energy consumption ratio. This makes them feasible for deployment on resource-constrained edge computing devices. We propose a visual-assisted navigation framework called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Sliding Window (ASC-SW), which leverages a depth camera and a lightweight visual neural network to assist map-based mobile robot navigation. This framework compensates for the inability of traditional light detection and range (LiDAR) sensors to detect ground-level obstacles such as ground-level wires. We introduce a lightweight and efficient segmentation model,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Network (ASCnet), for detecting deformable linear objects (DLOs). MobileNetV2 is used as the backbone network, and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ASCSPP) is designed to extract DLO features more effectively.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is integrated into ASCSPP to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linear structure of DLOs with low computational cost. Additionally, a Sliding Window (SW) post-processing module is proposed to denoise the output in complex environments, improving recognition accuracy. Our method strikes a balance between inference speed and segmentation performance. It achieves a mean Intersection over Union (Miou) score of 75.3% on a self-built dataset and reaches 9.3 FPS inference speed on the Jetson Orin Nano edge device. Overall, our approach outperforms existing DLO detection models and has been successfully validated on a physical robotic platform.

AI解读

好的,我将详细分析这篇论文,重点关注其方法和技术细节,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

1. 核心方法与创新点

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名为 ASC-SW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Sliding Window) 的视觉辅助地图导航框架,用于帮助移动机器人检测地面上的可变形线性物体 (DLO),例如电线。核心思想是利用轻量级的深度神经网络来弥补传统激光雷达 (LiDAR) 在检测此类障碍物时的不足。

主要创新点:

*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Network (ASCnet):
* 技术亮点: 设计了一个轻量级的语义分割模型,用于检测 DLO。
* 与现有方法的区别: 传统的 CNN 模型通常使用方形卷积核,而 ASCnet 使用了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空洞条形卷积),能够更有效地提取 DLO 的线性特征,同时降低计算成本。通过将标准卷积分解为条形卷积,并结合空洞卷积,实现了在计算资源有限的边缘设备上的部署。
*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ASCSPP):
* 技术亮点: 对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空间金字塔池化) 进行了改进,使其更适合提取 DLO 的特征。
* 与现有方法的区别: ASCSPP 集成了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能够以较低的计算成本准确识别 DLO 的线性结构。
* Sliding Window (SW) 后处理模块:
* 技术亮点: 提出了一个后处理模块,用于去除在复杂环境中产生的噪声,提高识别精度。
* 与现有方法的区别: 通过滑动窗口对分割结果进行动态跟踪和滤波,消除因视角变化、光照变化等因素导致的错误分割,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
* 视觉辅助地图导航框架:
* 技术亮点: 将视觉信息融入到传统的地图导航中,增强了机器人对环境的感知能力。
* 与现有方法的区别: 大多数基于地图的导航方法依赖于激光雷达等传感器,无法有效地检测地面上的 DLO。该框架利用视觉信息来补充地图信息,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避开这些障碍物。

2. 算法细节与流程

算法流程:

1. 图像输入: 深度相机捕获 RGB 图像和深度图像。
2. 语义分割 (ASCnet): RGB 图像输入到 ASCnet 模型中,进行语义分割,输出 DLO 的分割掩码 (Mask)。
3. 后处理 (Sliding Window): 分割掩码经过 Sliding Window 后处理模块,去除噪声,得到更干净的掩码。
4. 点云过滤: 使用干净的掩码过滤深度图像的点云,提取 DLO 对应的点云。
5. 点云下采样: 对 DLO 的点云进行下采样,减少计算量。
6. 障碍物信息融合: 将下采样后的点云作为障碍物信息添加到地图中。
7. 地图导航: 机器人根据更新后的地图进行导航,避开 DLO。

核心算法细节:

* ASCnet:
* Backbone (MobileNetV2): 使用 MobileNetV2 作为主干网络,提取图像的低层特征。MobileNetV2 是一种轻量级的 CNN 架构,适合在资源有限的设备上运行。
* ASCSPP: 将 MobileNetV2 提取的特征输入到 ASCSPP 模块中,进一步提取 DLO 的高层特征。ASCSPP 包含多个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可以捕捉不同尺度的 DLO 特征。
* Decoder: 将低层特征和高层特征融合,生成最终的分割掩码。
*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 将传统的卷积核分解为条形卷积核,并引入空洞率 (Dilation Rate),扩大感受野,同时减少计算量。
* Sliding Window:
1. 腐蚀操作:使用形态学腐蚀操作,消除小的噪声点,平滑分割区域。
2. 轮廓提取与ID分配: 提取分割掩码中的连通区域,为每个区域分配一个唯一的 ID。
3. 滑动窗口计数: 在滑动窗口内统计每个 ID 出现的频率。
4. 掩码过滤: 保留频率最高的 ID 对应的区域,去除其他区域,得到最终的分割掩码。

算法的技术优势和创新之处:

* 轻量级: ASCnet 采用 MobileNetV2 作为主干网络,并使用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大大降低了计算量和参数量,适合在边缘设备上部署。
* 准确性: ASCSPP 模块能够有效地提取 DLO 的线性特征,Sliding Window 后处理模块能够去除噪声,提高识别精度。
* 鲁棒性: Sliding Window 后处理模块能够消除因视角变化、光照变化等因素导致的错误分割,提高了模型的鲁棒性。

3. 详细解读论文第三部分

论文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 ASCnet 的结构、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的原理以及 Sliding Window 后处理算法的流程。

* ASCnet: 如图2(a) 所示,ASCnet 基于 Deeplabv3+ 架构,包含 backbone (MobileNetV2)、encoder (包含 ASCSPP 模块)、decoder、金字塔融合模块和通道注意力模块。backbone 提取低层特征,ASCSPP 提取高层特征,然后经过通道注意力模块进行加权,最后由 decoder 生成分割掩码。

*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ASConv): 如图2(b) 所示,ASConv 将传统的卷积核分解为条形卷积核,并引入空洞率。空洞率的引入可以在不增加计算量的情况下扩大感受野。ASConv 采用并行的条形卷积,并设置不同的空洞率,以提取不同尺度的线性特征。

*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ASCSPP): ASCSPP 模块的结构如图6(b) 所示。它对 ASPP 模块进行了改进,使用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替换了 ASPP 中的空洞卷积。与图7(a)和7(b) 所示的 SPASPP 和 DAPP 相比,ASCSPP 减少了卷积操作的数量,并采用并行连接方案,以更好地提取 DLO 特征,同时不增加计算成本。

* Sliding Window: 算法1 描述了 Sliding Window 的伪代码。

1. 形态学腐蚀: 使用膨胀核对二值掩码 M 进行腐蚀操作,公式如下:
$$
M_{\text{erode}} = M \ominus Kernel(m, n)
$$
其中,$M_{\text{erode}}$ 表示腐蚀后的掩码,$Kernel(m, n)$ 表示大小为 $m \times n$ 的腐蚀核,$\ominus$ 表示腐蚀操作。腐蚀操作的物理意义是消除小的噪声点,平滑分割区域。

2. 轮廓提取与ID分配: 使用 `FINDCONTOURS` 函数提取腐蚀后掩码中的连通区域,并对面积大于 50 的连通区域分配唯一的 ID。

3. 滑动窗口计数: 使用 `COUNTING` 函数在大小为 $k$ 的滑动窗口中统计每个 ID 出现的频率。

4. 掩码过滤: 使用 `FINDMOSTFREQID` 函数找到滑动窗口内出现频率最高的 ID,并使用 `FILTER` 函数保留该 ID 对应的区域,去除其他区域,得到最终的掩码 $M'$。
$$
M' = FILTER(M_{\text{erode}}, [ID_n])
$$
算法2 展示了 ID 分配的过程。

1. 计算轮廓的质心
$$
[Cen_1,..,Cen_n] \leftarrow CENTROID([C_1,..,C_n])
$$
2. 计算当前帧轮廓的质心与前一帧轮廓的质心的欧式距离
$$
distance[d_1,..,d_n] \leftarrow EUCLIDEAN(Frame_t[Cen_1,..,Cen_n], Frame_{t-1}[Cen_1,..,Cen_n])
$$

该算法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连通区域的几何特征和拓扑结构,实现 DLO 的实时实例分割。
通过比较距离和阈值来判断ID是否被追踪到,如果追踪到就使用相同的ID。否则分配新的ID。

4. 实现细节与注意事项

* ASCnet 的实现细节:
* Backbone 采用预训练的 MobileNetV2 模型,可以加快训练速度,提高模型性能。
* Atrous Strip Convolution 的空洞率可以根据 DLO 的大小和形状进行调整。
* 通道注意力模块可以使用不同的实现方式,例如 Squeeze-and-Excitation (SE) 模块。
* Sliding Window 的实现细节:
* 滑动窗口的大小 $k$ 需要根据场景的复杂度和 DLO 的运动速度进行调整。
* 腐蚀核的大小 $(m, n)$ 需要根据噪声的大小进行调整。
* 可以采用不同的距离度量方法,例如欧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
* 实现难点和解决方案:
* DLO 的分割难度: DLO 的形状和颜色可能变化,导致分割困难。可以使用数据增强技术,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提高模型的鲁棒性。
* 噪声干扰: 场景中可能存在与 DLO 相似的物体,导致错误分割。可以使用 Sliding Window 后处理模块,去除噪声。
* 优化建议和最佳实践:
* 数据增强: 增加训练数据的多样性,例如旋转、缩放、平移、颜色变换等。
* 模型剪枝: 减少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量,提高推理速度。
* 量化: 将模型的参数和激活值量化为低精度,减少存储空间和计算量。
* 参数设置和调优方法:
* 学习率: 可以使用学习率衰减策略,例如余弦退火、多项式衰减等。
* Batch Size: 根据 GPU 的显存大小进行调整。
* Epochs: 根据训练数据的规模和模型的复杂度进行调整。
* Sliding Window 的大小: 根据场景的复杂度和 DLO 的运动速度进行调整。
* 腐蚀核的大小: 根据噪声的大小进行调整。

希望这个详细的分析能够帮助你理解这篇论文的核心思想和技术细节。
返回论文列表